cover-索涅奇卡《索涅奇卡》是讓烏利茨卡婭成名的小說,得到法國梅迪西獎的外國小說獎後讓她紅回俄國,她得以出版更多精采的小說,此時是一九九○年代,她已經年過五十了。從另一個角度看,上了年紀的人寫小說倒是有優勢,可以將精煉過的人生經歷鋪陳在創作裡,也滿符合俗話所說的:年輕時寫詩,有熱情,年紀大時寫小說,有人情。
 
烏利茨卡婭的特點是帶著感傷味道的寫實,以及生活中的女人角色與命運,語言文字屬於平實中帶有真誠的感染力,這些綜合起來讓她令人喜愛。
 
《索涅奇卡》篇幅不大,大概就是講一個平凡女人的一生,她在圖書館工作,愛讀書,可以細數經典小說中的場景,時常幻想化身為書中角色,將現實生活與小說虛構融合為一(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吧!)。她戀愛結婚後因持家而中斷了這個嗜好,先生羅伯特是個被蘇聯大時代所埋沒的優秀畫家,家庭生活原本平淡美好,要不是羅伯特後來愛上了女兒塔妮雅的波蘭裔同學亞霞。對此索涅奇卡儘管悲傷但還是得面對現實,她的作法是求全,將亞霞當作自己的女兒,也當作是畫家先生的繆思,這樣的日子也是可以過得去。正值青春期的塔妮雅對這種生活厭惡而離家,羅伯特病死後,索涅奇卡與亞霞同住相處融洽,並暗中幫亞霞找到波蘭的親戚,成功讓她回到波蘭依親,亞霞後來找到理想的結婚對象,最終家裡面只剩下索涅奇卡孤獨一人,陪伴她的只有永不背叛的書。她終究重新翻開書本,徜徉在甜美的書中世界深處。
 
信仰婚姻或者兩性平權的人或許會對索涅奇卡的遭遇或行徑感到遺憾,但跳脫這些框架來看這部小說,會隱約感覺到索涅奇卡是在維繫著一個什麼東西,不是女人的自尊,不是妻子的名分,不是母親的面子,更不是每個蘇維埃好國民應有的榮譽感,我想,或許是愛吧,一種至高無上的愛(往往伴隨的是自我犧牲),一種猶太宗教情懷式的,這個愛超脫了前面的一切──因為「對索涅奇卡來說,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明顯地傾向自己猶太人的天性,也就是歡喜又甘願地把責任一肩扛起。」(p.121)
 
特別是在羅伯特出殯的時候,索涅奇卡拉著不知所措的亞霞一起接受親友的弔唁,某位朋友說:「真是太美了……利亞和拉結……而他從來都不知道利亞是多麼的美……」(p.167)舊約聖經創世紀裡的這個故事(利亞和拉結姊妹是雅各的妻子,利亞會生,拉結貌美)點出了索涅奇卡的美。
 
若不是索涅奇卡的愛,流浪的孤女亞霞極可能成為一名職業妓女;若不是亞霞的愛,暮年的羅伯特可能不會重拾畫筆,也不會在藝術創作更上層樓;若不是羅伯特對藝術志業的愛被索涅奇卡體認到了,她也不一定會那麼坦然面對一切。當然結果不是索涅奇卡能預料的,而是當事情發生,她要以什麼態度來看待應對。這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還頗有意思。
 
這本小說談的愛有多變的樣貌,有追求知識的精神之愛、世俗的男歡女愛、親子的愛、懵懂少女的同性戀幻想、激情的出軌之愛等,對比上索涅奇卡的愛,像是幫這本篇幅不大的小說打了許多層次,讀起來有更多的味道
 
書或者閱讀,在小說情節裡代表著一種永恆寧靜的力量。小說結尾就是用這股堅定的力量撫慰著索涅奇卡,但奇妙的是,同樣是閱讀行為卻撫不平讀者的感傷啊。
 
 
活動
20080628【一塊讀小說】 第4次讀書會活動:索涅奇卡
 
 
誰在談這本書
20070303《中國時報》開卷書評 在溫柔的純白裡閱讀、忘卻(文/鄧鴻樹)
20070503《破報》 托老有言,記憶就像是透過淚水望出去:《索涅奇卡》(文╱倩鳥兔犬)
20080421【Fran私觀點】 Ludmila Ulitskaya:索涅奇卡

 
 
延伸閱讀
《包心菜奇蹟》,烏利茨卡婭/著,柳巴羅夫/繪,熊宗慧/譯,大塊文化,2006年3月
《索涅奇卡》,烏利茨卡婭/著,熊宗慧/譯,大塊文化,2007年2月
《您忠實的舒里克》,烏利茨卡婭/著,熊宗慧/譯,大塊文化,2008年3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