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讀書會的小說《海柏利昂》邀請到譯者林翰昌老師來談,沒錯,他是網路上科幻界傳說中的貓昌,他的部落格名稱:【科幻國協毒瘤在臺病灶】,聽起來有像外星人在台灣殖民然後搞出了什麼醫療糾紛的感覺吧,對科幻有興趣的人一定要去看看,裡面有非常多的科幻書單推薦。
 
《海柏利昂》背景設定在七個世紀之後,人類生活擴張到外星球,與AI、外星生物三方共存,人類為求發展製造了許多問題,導致失衡,引發戰亂與毀滅,因而派七個使者去海柏利昂星球找出生存之祕……基本上這是一個探討人類未來的故事。書名引用約翰‧濟慈的〈海柏利昂〉一詩有其道理,這詩說是藉由希臘神話中泰坦諸神的衰亡探究生命的本質,改變與痛苦是必然的。泰坦族的海柏利昂在傳說中是光明之神或太陽神,當我再去看希臘神話關於泰坦族的故事,海柏利昂的小弟時光之神克羅諾斯被兒子宙斯殺死,世界統治歸由新一代的奧林帕斯諸神,又發現一個重點──死亡與重生(或者說除舊布新),不就像是探究生命本質的另一種說法。
 
整部小說故事相當豐富,多條情節都呼應著上面說的探究生命的主題,不多透露了。我關注的是,探究生命的本質多圍繞在時間上,因此這也是一個在談時間的小說,時間令人類衰老,人類想克服時間,追求永恆。詩歌或許是能克服死亡並試圖企及永恆的一種力量、一種方式,許多詩人都為我們證明了這點,上面的濟慈是一位。當然神話傳說也可以是不死的,廣泛地說文學也是,這都是精神上的。感覺得出《海柏利昂》藉助著這樣的時間思索來進行一些故事和理念的方向,事實上從書名標題就開始了吧。
 
宇宙努力地走進未來,未來卻在無意間走進詩裡──猜想阿鈍是受了這句文案的吸引而來。他對濟慈的詩被引用在這部科幻小說裡,想理清楚其中的關連,而對小說裡時間的刻畫特別有心得,標出了這個重點。
 
這本科幻小說,老實說,我是帶著某種敬意來讀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小說裡提到的熵,這是熱力學定律,有人簡單譯成「能趨疲」。感謝會中的阿吉為我們詳細舉例解釋了熱力學的熵,受益良多。我最早是透過薩米爾欽(應該譯成扎米亞京比較接近原文)認識由熵引申出的社會科學意義,他在反烏托邦小說《我們》裡提過:「世界上有兩種能量──熵和能。一個可以造成幸福的寧靜,一個可以摧毀均勢,造成無止無休的運動……」在《我們》之後沒多久的一九二三年,他還有一篇〈論文學、革命和熵〉說得更詳盡,像是:「科學、宗教、社會生活、藝術之中的教條化──這就是思想的熵。教條化的東西無法再燃燒……」──難怪宗教會因而產生教派分裂、科學會有新論推翻舊理、社會生活會有革命、藝術會有一波波主義潮流湧現;這位俄國作家引申熵到社會科學的領域中,主要辯證革命是反熵的,因為創造了新的能量,文學也該當如此,文藝上要讓自己挫折、傷痛。這麼說來,那麼科幻小說是反熵的,因為脫離了日常生活這條穩健的實線,未來需要的可能是飄忽難料的虛線(而且是帶著箭頭的),才會有革新的能量。
 
薩米爾欽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句話──「大多數人患了熵的疾病」,口語化大概就是說我們樂於允許自己或觀望自己生命的能量趨向衰竭歸零,病理學上可能是類似嗜睡症腦炎這種病,漸漸會一睡昏迷不起就死掉,但作家要說的應該是社會的意義,可能是我們食衣住行所用到想到的一切一切都將我們推往更快速消滅的方向去,對照我們現今世界的惡劣生存環境,這話的確有預言成真的感覺。
 
難怪我們需要讀《海柏利昂》這樣的小說來追索一些我們逐漸淡忘或者不以為意的,但卻是極其本質的東西。
 
 
誰在談這本書
管窺《海柏利昂》──貓昌為這部小說的導讀
〈詩人是苦痛的觀察者──關於Dan Simmons,《海柏利昂2》〉,《文訊》8月號/2008第274期書評(文/吳明益)
其他請參考【不獨小說】在
《海柏利昂》的詩意裡收集了十多篇大家談《海柏利昂》
 
 
延伸閱讀
《海柏利昂》,丹.西蒙斯/著,林翰昌、李漢聲、李漢威/譯,大塊文化,2007年11月
《海柏利昂2》,丹.西蒙斯/著,景翔/譯,大塊文化,2008年6月
《我們》,薩米爾欽/著,趙丕慧/譯,網路與書,2008年3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