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薔蜜颱風來台的前一天,9月27日下午,有幾個不畏風雨的人,或者是沒看天氣預報的人,聚集在青田街的學校咖啡館地下室,彷彿有什麼重要理由必須冒雨來當面交換一下資訊,但從悠然的態度看來又不像是。外頭飄著不大不小的風雨,這種忐忑這種要來不要的猶豫最教人尷尬,似乎是一種考驗,一種對走出來一聚的意志力或熱情的考驗。其實,這些人似乎沒有想太多,就座後便欣然翻開書本,彷彿只是從家裡臥房走到客廳書架上抽出一本書來把讀,不過剛好這天客廳裡每個人都是在讀同一本書,於是他們就有了一些話題來聊……
 
這次主題是郭小櫓的小說《我心中的石頭鎮》,是一本有味道的書,開章的鰻魚乾腥味帶出了女主角阿狗的回憶,也帶出了讀者的(至少有我的),書裡面小漁鎮的味道,直直讓我回想起在高屏沿海和附近海外離島上幾個小港灣徘徊踱步的日子,官方說法就是盡國民義務固守海防,實際上的工作八九成是反覆觀察討海人如何討海,以及如何找到最適切的姿勢和位置來觀察(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結合了機械化和敏銳感)……像中芸港的味道就占有一席之地,每當假期或公差往來這樣的漁鎮時,大約在冬季,沿途小路就會瀰漫著成片烏魚子曬得油亮橘黃的芬芳,再走過去可能有晾破漁網的潮臊,接近碼頭邊會飄來機油的化學味,而水岸邊偶爾還有野狗在啄食漲潮捲上的魚屍──多麼一副生活既美好又缺陷的現實感。
 
只不過,故事裡的阿狗從小到大碰上的多是缺陷,所以當她二十八歲在北京感到茫然時,她利用了鰻魚乾腥味來穿梭時光回到小漁鎮,去探究那些她小時候影響她未來成為不幸福女人的病灶。
 
導讀者是今年初剛出版《複島》和《濱線女兒》的作者王聰威,這是他對家鄉書寫的二連作,因為有方志、親情這類主題創作的經驗,他便用一種既平行又交錯的角度來看待今天要讀的小說。
 
聰威開頭說到一般評論對這部小說論及的愛、救贖、原諒、重生、希望等議題給予正面評價表示可以理解,但他更有另一番偏好,如與海洋相關的神話傳奇故事,主要角色多是身體或心靈上有殘缺的人,還有一個是敘事技藝上的──小說的缺口,或者說時空的缺口,這小說是雙線情節並行,但從童年十五歲左右為止到北京二十八歲之間有十來年的空缺,沒有記述,如同小說中隱喻的馬里亞納海溝,深不可探,時光的跳躍之間掩埋了人的內心暗面……如此種種形式上的特色,增加了這部小說的想像力與深度。如果要說令他閱讀上不適應的,大概是通篇的象徵過於簡單和故事結尾過於美滿。
 
討論間提到小說的真實性與虛構性,反應很熱烈。因為先前媒體訪問郭小櫓時有提到:不少人問郭小櫓這是不是她自己的故事?她答:這問個題特別膚淺。──很少聽到這麼率直的回答吧。
 
小說當然有虛有實,其實滿像回憶,人記得的事情不可能是全真全實的,記憶的新與舊、悲與喜、繁與簡、回想的動機與偶發等等,都交互影響著排出一套令記憶主深感依賴的記憶符號。小說的魅力之一就在編織虛構的想像與有限的現實,讀者難免想找尋現實依託,無可阻擋,或許也無須阻擋,人性是如此。
 
最後不知道為什麼大家的話題轉到電影《海角七號》,大概也都跟方志、情感這類主題有關,兩者的確有些地方可以比較,《海角七號》的阿嘉和《我心中的石頭鎮》的阿狗都是從離開家鄉、夢想遠方開始,然後遠方夢碎,最終還是歸鄉找到夢想實踐的可能,只不過小說是以游離的意識符號,也就是拼拼湊湊的回憶來達成這趟歸鄉。
 

 

活動
【一塊讀小說】讀書會2008年9月選讀

 
 

誰在談這本書
請見【這裡的風景溼漉漉】 魚腥味與人生況味──讀郭小櫓的《我心中的石頭鎮》 下方超連結串
 
 

延伸閱讀
《戀人版中英詞典》,郭小櫓/著,郭品潔/譯,大塊文化,2008年4月
《我心中的石頭鎮》,郭小櫓/著,大塊文化,2008年7月
《複島》,王聰威/著,聯合文學,2008年2月
《濱線女兒》,王聰威/著,聯合文學,2008年4月
【中文練習】──王聰威寫作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