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08年這一年我們要讀的小說,準備好一塊來讀吧!
 
一人讀,一塊讀,各有各的好,我們期待一塊讀可以豐富小說裡裡外外的風景,想像一下,各人讀後印象的交融相會,不可或缺的意見碰撞,甚至毫無交集的自戀自語,都是精采。
 

p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的讀書會在一個日麗風不和的下午舉行,在台北市師大附近的Cozy Cafe後花園,邊喝啤酒邊讀赫拉巴爾很是愜意,只是偶爾有怪風來亂,大概是因為這個後花園的地形位置所致,風鑽得特別快又猛,不知道在急什麼,一陣一陣來,吹得大家書頁亂翻,髮絲飛揚,幸好心沒有被吹跑,因為大家臉上的失色只有閃光乍現不到一秒。這也是另一種風景吧。

導讀人是在捷克求學多年的林蒔慧老師,她來談赫拉巴爾小說中的捷克人生活觀,分享了很多實際生活經驗,對照起小說,讓人印象深刻,不禁直呼:「哦,原來是這樣啊!」比如說,酒館對捷克人來說就像是萬能的,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可以論政搞革命,可以聊足球談八卦,甚至還可以到那買二手腳踏車。

p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cover-戀人版中英詞典《戀人版中英詞典》乍看是寫一個東方女孩單身到英國遊學發生的異國戀故事,這樣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或許也能說上幾段精彩又難忘的細節、不愉快的分手之類的,但這本小說越讀就會越感到有特別的味道。
 
首先會發現,它不避諱用粗淺的英語勉力寫成,隨處可見英語文法紕漏,對照起女主角那瞎子摸象般的愛情觀,有意思的地方正是這裡(中文翻譯不易表現出這種破英文,就算硬翻出也可能不好閱讀,所以這本小說用中英對照是有道理)──這個女孩對英語及其文化的求學心理與對愛情的求知心理正好似協奏曲的競和關係,呼應著高潮迭起。
 

p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重讀《過於喧囂的孤獨》時我看到以前在書上寫了些眉批,現在讀來會心一笑,同時也有一股暖意,最有意思的是關於捷克人的啤酒文化,另一個就是對於書的態度。

對這兩件事的描述,赫拉巴爾顯然有著強烈的情感,兩者在小說中持續爭鳴著,這可不是像煙花與彩帶那般,而是有點類似胃潰瘍腹絞痛與偏頭痛交替轟隆的那種感覺,彷彿縱情的世俗歡愉與理智的精神良知的交融頂撞,不知道這是不是反映了捷克人的生活觀。

p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發現小說《戀人版中英詞典》的英文部分有文法錯誤!?

別緊張,這是小說作者郭小櫓刻意透過支離破碎的語言,表現東方人到英國剛開始學英文的真實面貌。

p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攝影/林蒔慧

赫拉巴爾照片今年二月,因緣際會,我又來到了捷克中部的小鎮寧布卡(Nymburk),並且準備在此停留一個星期。還記得,去年的冬天當我第一次來到寧布卡小鎮時,冷冽的空氣是我對它的第一印象,而今年也不例外,只是在冷空氣中似乎還多添了些關於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的想像。

p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一種內心感受是纖細而且一波波蔓延而去的。

現在是清明正有這種調調,走在路上會看到細雨紛亂飛落水漥,以及水面上漫步而去的漣漪朵朵,聽到它們彼此撞出既支離又纏綿的低音,教人走得心不在焉,彷彿誰在叫你,但卻沒有人,而你又堅信有聽到……

p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這次是讀匈牙利作家桑多‧馬芮(Sandor Marai)的《偽裝成獨白的愛情》,以前讀他的《餘燼》時就喜歡他的風格,有歐陸傳統的敘事,精煉過的情緒鋪墊在雋永的文字下,給我很舒服的閱讀體驗。3月26日星期三的晚上我來到公館溫州街相約的咖啡店,參與者大多是初次見面,讀書會的第一次要比預想中熱絡些,原本以為會不會像初次約會那樣結結巴巴,沒,大家坐下來後還接話接得滿順。

導讀人何致和以小說創作者的身分來看小說,給了我一些啟發,特別是他提到敘事時間與故事時間、獨白與自語。我想著想,如果人的一生是個故事,那麼人要花多少時間來敘說這一生,這兩者的時間長短意義何在?有人兩三句話就可以說盡一生,有人或許需要數十萬百萬字句來敘說。誰又贏了誰?誰又跟誰說?獨白至少還有個對象來敘說,自語是苦無對象還是自得其樂使然?是孤單泣訴還是自嘲解悶?是精神病發地喃喃還是有意識地自述?……不清楚,可以確定的是,這本小說是獨白,由四段不同人物的獨白組成的小說,所以有讀者不可見的對象在傾聽著。

p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塊讀小說」吧!事情是這麼來的。

某日中午,應是過年後沒多久,天氣不冷不溫,小巨蛋附近的風依舊大而無禮,我在咖啡館裡和light吃飯談到讀書會的事情,我們興致一來,馬上開始發想,該怎麼來標誌我們這個讀書會。我邊吃東西邊聊別的邊惦記著這件事,我回想自己過去讀小說的經驗、心情、場景、光線、味道,或者在哪裡買了什麼小說,送給誰什麼小說等等,這些回憶在我有限的閱讀經歷中雖然不是如海潮般撲湧而來,但幾度的漣漪磨蹭也激起了我腦海中些許泡沫般的感觸。泡沫中最大的一顆泡泡是我憶起了高中時候讀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裡面男孩與他喜歡的女孩在戰時的殘破生活中見面,當頭一句話就問:「最近你(妳)讀了哪本小說?」──其實現在的我已不太確定小說中是怎麼說的,故事情境也模糊了,這光憑印象得來。(有善心人士查證出來的話,我會很感謝,哪怕我轉述錯誤。)

p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從前讀小說最常見的景象,是在一種溼漉漉的氛圍中,或許也就只有那麼幾次,但是舊的回憶就像老化的視網膜一樣,往往扭曲了某些事實的疆界,這就別管了。反正那是一種下雨天,軟軟綿綿的那種,天光介於半灰半明,毛毛的溼氣將地上染成東一片西一片黑糊糊的,離積水還好一陣子,卻正是讓人躊躇。這種天最適合做的事,就是讀小說和打紙牌,一個人的話,當然是前者了。如果風要來不來的,空氣便凝窒得剛剛好讓呼吸的節奏可以順著鉛字打印的紙頁痕跡繞著,眼睛跟著不疾不徐逐字逐句看下去,不太會想做其他事情,最多喝點熱茶,清淡的,如果剛好看到那種沒完沒了的精彩故事,你就會期待這綿稠的雨水別停……

p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